长江在石首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将高基庙镇揽入怀中。这片冲积平原,像是被岁月反复揉捏的面团,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丰饶的基因。
水网如织,沃野藏金;四季协奏,雨热同歌——这里是生态农业的天然温床。
三月桃花汛,绵密的雨水将空气酿成绿酒,催发紫云英铺就的天然绿毯;
六月梅雨落,日均25℃的气温,让小龙虾在稻田间舒展甲壳;
十月秋露凝,昼夜温差拉出12℃的黄金梯度,稻穗在月光下悄然灌浆,沉淀出18.6%的直链淀粉含量。
气象站的曲线图勾勒出独特的生态优势:年降水1200毫米的七成降在作物生长期,如同精准灌溉的计时沙漏;无霜期长达270天,足够让有机肥滋养的土地完成三次生命的轮回。
湖北显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芷若
张芷若,24岁,高基庙镇显济坛村人。
当返乡创业成为主旋律,当青春扎根乡土,这个00后女孩,用1年多时间,以有机肥为支点,撬动了家乡绿色农业转型的新格局,也完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乡土重构试验。
2023年6月,正在上海实习的张芷若,偶然参加了一场乡村振兴主题讲座。
专家展示的数据刺痛了她的心:全国每年产生38亿吨农业废弃物,而石首作为畜牧大县,仅畜禽粪便年产量就超50万吨。
“这些污染环境的‘包袱’,能不能变成致富的‘宝藏’?”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她毅然辞职返乡,与父母共同踏上创业征程,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显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之中。
创业初期,现实的冷水扑面而来。
传统堆肥周期长达两个月,生产的有机肥异味重、农户接受度低;资金短缺让设备采购举步维艰;如何说服习惯使用化肥的农民更是难题。
此时,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的身影出现了。
资金短缺,人社部门协助申请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建成智能化有机肥生产线;技术短缺,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农技培训,对接长江大学农学院专家,引入微生物菌剂发酵技术,将腐熟周期压缩至25天。
2023年11月,石首市人社局组织并指导其参与荆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评荆州市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
尔后,张芷若利用石首丰富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并依托长江大学农学院进行技术指导,生产出了高效、环保的有机肥料,畅销大江南北。
张芷若建立“生态积分”制度,农户收集1吨秸秆可兑换300公斤有机肥,2024年促进废弃物回收量同比激增70%;不仅如此,她还带动32名村民就业,6名脱贫户实现“家门口”稳定增收……
张芷若说,这是一条充满机遇的道路。
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正劲,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广阔农村,生态农业,大有可为。
当别处还在为农业面源污染困扰时,张芷若所在高基庙镇的生态链早已自成闭环。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沿着硬化村道被运往发酵车间,秸秆收储中心如同大地梳妆台,将散落的金黄发丝编织成资源网络。就连长江故道淤积的泥沙,也在微生物的催化下蜕变成土壤改良剂——这片土地似乎深谙道家哲学,将“废”与“宝”的辩证法写进每粒种子的基因。
站在镇东的观测塔远眺,可见稻田与光伏板组成的绿色棋盘,虾稻共作的水面泛着碎银般的光。晚风掠过有机肥厂的发酵罐群,携带着淡淡柑橘皮发酵的清香,那是科技与自然缔结的契约气息。
在这里,每株作物的根系,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当土地获得尊重,它回报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传奇。
长江依旧东去,带走旧时光里的困顿与迷茫。
而在石首的阡陌之间,新的循环已然开启:每一粒粪污都在重塑人与土地的关系,每一次发酵都在孕育重生的奇迹。
正如那些重返乡野的年轻人,他们的根须终将在故土深处,生长出比稻浪更壮阔的风景。(通讯员: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