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小河口,玉米粗壮、大豆饱满,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7月2日上午,站在永合垸大堤上,小河口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晓华感慨万千。
“洪水就是从这里淹没了我们的家园。”指着脚下的大堤,张晓华告诉记者。
1998年抗洪之时,张晓华是小河口镇水管所的一名青年技术员。27年过去,当年父老乡亲舍小家、保大局,忍痛弃守大堤,挥泪破口行洪的壮举,他始终记忆犹新。
小河口镇是“流金淌银”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由六合垸(当时属小河口镇,现已划归天鹅洲开发区)、永合垸、张智垸“三大垸”及周边小垸组成。
时任小河口镇党政办主任的退休干部王道忠回忆,1998年8月5日凌晨1时许,石首市防指收到了一份荆州市防指发来的传真。上面赫然写着:接省防指命令,为降低荆江洪峰水位,特命令你部于8月5日13时将六合垸破口行洪,5日23时将永合垸破口行洪。同时,张智垸要迅速转移人口,做好破口行洪的各项准备工作。
破口行洪,不仅意味着万余防汛大军严防死守了30余天、投入防汛资金2000余万元的小河口镇成建制陆沉,而且意味着小河口镇人民积累了数十年的财富随波东逝,4万多农民痛失家园。
王道忠说,当时,命令尚未念完,指挥部一片抽泣声。
纵有万般不舍,但为了长江干堤的安全,为了江汉平原的安全,为了武汉三镇的安全,为了保大局,可爱的小河口镇人民选择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张晓华当时就在六合垸帮助转移群众。他告诉记者,石首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了很多大型渡轮、铁驳船日夜竞渡,只用了24小时就把4万多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弃守行洪后,洪水吞噬了一切。房子倒了,牲畜没了,庄稼毁了,不少人转移时仅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尽付东流。今年70岁的小河口村村民毕家元回忆,洪水猛然撕裂大堤之际,好多村民失声痛哭。
毕家元一家转移到了东升镇的外甥女家。每个星期,都有干部送来粮食、蔬菜、燃料、衣服等生活物资,还能领到毛巾、药品、学习用品等。外甥女一家腾出了最好的房间,端出了最好的饭菜,两家人同吃同住,互帮互学,其乐融融。
在抵御1998年特大洪水的斗争中,石首市共有包含小河口镇“三大垸”在内的“五大民垸”奉命破口行洪,展现出石首人民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在小河口镇被彻底具象化。
昔日破口行洪之地,如今已是故道画廊。近年来,小河口镇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依托长江故道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生态农旅发展,不断构建传统农业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格局,荣获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乡镇、省级森林城镇等多项省市级荣誉。
小河口镇群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绍志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种植冬瓜、南瓜,是镇里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他说,合作社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乡亲们像当年抗洪时那样抱团出力。“缺技术时大家一起找门路,扩种时互相帮衬,这股劲一直没断。”
刘绍志的儿子刘望是一名“90后”,他大学毕业后回村搞起了电商,带着10多名返乡青年,把本地粽叶、莲子、香米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老一辈能舍小家,我们就能想办法把家乡的好东西推出去。”刘望说,这是他们这代人对家乡的担当。
文旅产业也在悄然兴起,如今的小河口镇,“故道画廊”“亲水观豚”“故道花海”火爆出圈,“万里食品”“故道香米”“荆巧巧预制菜”品牌更响。“春赏油菜夏采莲,秋看葵花冬观鸟”的四季旅游主题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小河口镇党委书记徐斌说,展望未来,全镇上下将以更加昂扬向上的斗志、坚韧不拔的作风,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让抗洪精神在支点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记者:车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