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上半年农业增加值增幅居荆州第一!

风吹稻浪、瓜果飘香,广袤的石首大地,到处都是一片丰收景象。今年上半年,石首市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9.71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23.74亿元,同比增长4.7%,增幅在荆州市位居第一。 

石首是传统农业大市。今年以来,石首市委、市政府立足主导农业产业链持续发力,打好农业抗灾保丰收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引导人才、资源等要素聚集,在石首农业生产经历冰雪灾害肆虐,遭遇一轮又一轮强降雨侵袭的逆境下,孕育出新的增长点,有效增加耕地面积2.23万亩,夏粮夏油生产实现“三增”,小龙虾养殖产量进入全国县域前十,真正地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抗灾保收 稳住农业基本盘 

今年2月份连日的冰雪天气,让位于高基庙镇的湖北优鲵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损失巨大,灾害直接造成该公司200吨冷库损毁,6个大棚不同程度破坏,大鲵成鱼死亡3万余斤。说起当时的情形,公司负责人邓晓春至今还心有余悸。

石首市农业农村局派出的水产技术服务人员让邓晓春重新燃起了希望。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湖北优鲵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撒盐化雪、割膜保棚、盖膜抗寒等措施,成功挽救了20万余尾大鲵鱼苗,预计挽回经济损失200万元。“虽然损失还是有,但今年行情不错,公司也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如今,邓晓春脸上阴云尽去,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今年的多轮极端天气,的确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石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程炳华介绍,大棚损毁、农田灌水等都是需要直面的困难,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扎实开展灾后复产重建工作,组织专家技术下乡指导,积极开展二次播种、补种,稳定农业发展根基。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石首市财政专项列支1000万元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贴息等补贴,共计发放农业主体纾困贷款26163.4万元,争取系列救灾资金982万元,受益农业新型主体达800余家。

科技赋能 提升农业生产力 

每到农忙时节,刘子雄都会到田边操作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今年29岁的刘子雄是土生土长的石首人,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了五年。去年5月,他从杭州辞职回乡,成为一名专业的无人机“飞手”,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飞防过近8万亩农田。

刘子雄介绍说,传统的农田管理依赖人工进行,作业时间长,工作效率低。一台无人机2-3分钟就可以完成1亩地的施药任务,工作效率要比人工喷洒高出70-80%。

在石首,像刘子雄这样有文化懂技术的90后、95后“新农人”还有不少,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带领农民规模化种田,已成为粮食丰产的生力军。随着这批人的加入,农业科技化手段被广泛推广应用,各种农用机械在石首广袤的田野上大显身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石首市与长江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在物联网的支撑下,积极探索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促进现代农业以机代人的发展模式,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2.36%,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同时,依托示范基地,进行技术熟化、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推动解决各项瓶颈问题,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能强基  培育农业新能手 

石首是小龙虾养殖大市,调关镇槎港村的小龙虾个头大、品质好,卖的价格也高,虾稻连作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村民庞盛兵从外地返乡后,一直想从事小龙虾养殖事业,却苦于没有技术。他介绍说,小龙虾养殖要挣钱,必须有技术支撑,水位控制、饵料投放都有很大的学问。

去年,庞盛兵参加了石首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其中就有关于小龙虾养殖的内容。“授课老师很专业,讲解的知识成体系、通俗易懂,很快就能上手。”在培训课堂上,庞盛兵学到了一身养殖本领,今年他承包了25亩稻虾田,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是石首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一个缩影。围绕打造主导农业产业链技术人才为目标,石首市农技推广中心实施科技培训计划,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巡回技术服务。仅今年上半年,便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9期550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1期775人、产业扶贫农技服务5期446人。

“人才的培养建设,种养殖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也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程炳华介绍,今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591家,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马家垸葡萄、天字号西甜瓜、长安村鸭蛙香稻等特色产业不断扩大,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成规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优质高效示范基地,以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石首农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记者:陈卓;编辑:袁俊峰;责编:段植兰;审核: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