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名老人抱团养老!石首这个镇的“以地养老”模式太暖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调关镇创新探索“以地养老”模式,在连新垸村西兰花产业基地旁建成“幸福苑”,为留守老人打造温馨的养老家园。

何为“以地养老”?调关镇党委组织委员、统战委员沈奇介绍,该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由村集体将自愿集中养老村民的宅基地拆除复垦,释放耕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可入住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建的集中养老房。

“三排平房组成的院落现居住42户48位老人,平均年龄69.4岁,包含5名老党员。”连新垸村党总支书记张鹏说,养老房由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建设,水、电、路、沼气、网络等设施均由合作社维护,村级零负担,老人免费用。

4月2日上午,记者探访时看到:老人们在阳光下悠然散步,围坐品茶闲话家常,几位老人正熟练地摘野菜、剥藜蒿,院落里弥漫着大家庭的温馨。“乡邻们住在一起养老,就像个幸福大家庭。”80岁的雷东秀老人笑着说。她和老姐妹们给养老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幸福苑”。坐落于村四组的”幸福苑”,与石首市元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仅一墙之隔。合作社负责人刘明香与老人们建立了深厚情谊:农忙时身体硬朗的老人协助采收西兰花,老人生病时她第一时间送医购药。“这些老人都是种植能手,个个是合作社的宝贝。”刘明香说。

作为全市最大西兰花生产基地,连新垸村流转土地近4000亩,年产值超1800万元。“幸福苑”的建成不仅改善老人居住条件,更便于集中提供医疗、文娱等养老服务。“老人们相互陪伴,精神生活丰富了,幸福感也提升了。”张鹏补充道。

调关镇党委书记郭紫峰说,“以地养老”模式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产业与养老深度融合:既解决养老房建设资金问题,又为老人提供发挥余热的平台。

刘明香告诉记者,去年冰灾时,老人们主动在西兰花仓库值守生火,助合作社避免了数万元损失。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评价,“以地养老”模式以最小成本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利用熟人社会特点,让老人在熟悉环境中互助养老;通过自愿参与机制,实现低成本可持续运营,切实守护农村晚年幸福。(记者:车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