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大篇幅报道了石首的“TA们”......

湖北日报荆州观察版刊发

《“荆江三宝”种群数量持续攀升》一文

全文如下

↓↓↓

最美人间四月天,九曲回肠的长江荆州段水清岸绿,鸟飞鱼跃。

4月12日,22万尾子二代中华鲟从宜昌、荆州放归长江。这些中华鲟一部分装上了无线射频识别标记,大规格幼鱼则安装了声呐标记,以定位行踪,监测其入海率及洄游过程,为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荆州拥有483公里长江径流里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坐拥全国一半以上的子一代中华鲟,以及白鱀豚、麋鹿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长江大保护中肩负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历经数十年保护,位于荆州天鹅洲长江故道的江豚种群从5头增长至101头,成为全球鲸类自然迁地保护的首个成功范例;麋鹿则从64头发展到3800多头,成为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中华鲟宝宝欢腾入江、江豚嬉戏逐浪、麋鹿悠然漫步,已成为长江荆州段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今年增殖放流100万尾

荆州成中华鲟宝宝摇篮

走进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数十个循环水养殖池中,不同规格的中华鲟幼苗成群游弋,工作人员穿行其中,观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中华鲟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也是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然而,受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数量锐减。

“野外中华鲟自然繁殖自2017年起已连续中断多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周青说。目前,人工繁殖及放流是保护中华鲟物种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加大人工繁育力度,提高中华鲟幼苗放流基数,才能有效拓宽野生中华鲟的回乡之路。

荆州市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基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曙松 通讯员肖敏 摄)

荆州现有子一代中华鲟1600多尾,占全国总量半数以上,成为中华鲟人工繁育的摇篮。近五年来,荆州已累计向长江干流放流中华鲟子二代超过100万尾。

在养殖车间内,先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引人注目。通过精确调控水温、水流、溶氧等参数,模拟了中华鲟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中华鲟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为了让中华鲟茁壮成长,科研人员在2022年改用定制的中华鲟亲本专用饲料,当年底成功孵化出近20万尾鱼苗。同时,基地还与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定期对中华鲟进行体检和疫苗注射,确保其健康生长。

随着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近几年荆州中华鲟增殖放流数量快速提升。根据计划,荆州今年将开展三次放流活动,放流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超100万尾。今年3月28日,单次成功放流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达到60万尾。

可喜的是,2024年底和2025年初,在海洋里发现了很多渔民误捕的中华鲟,通过专家检测是人工放流的中华鲟,表明放流效果初显。

天鹅洲江豚突破100只

野性率提升至85%

“哇,江豚好可爱呀!”来自石首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刚进入长江江豚苑,就有几只江豚从水中冒了出来。

在江豚科普馆内,讲解员仔细介绍了江豚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以及面临的威胁。全息投影技术将江豚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置身于江豚的世界。通过互动体验,孩子们学习了如何辨别江豚的叫声,了解了江豚对水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

走出科普馆,三只江豚在网箱中游弋嬉戏,不时探出半个脑袋,张口向饲养员丁泽良索要小鱼。在吃到小鱼后,它们满足地回到深水处。

“江豚也有感情,长期相处才能产生信任。”丁泽良一边喂食江豚,一边向孩子们介绍江豚的饲养过程。江豚的生活十分规律,丁泽良不仅要仔细观察江豚的进食情况,记录它们的行为和健康状况,为它们准备新鲜的鱼饵,同时还要时刻关注水温,确保饲养网箱内的温度时刻保持在20℃左右。

从事饲养工作15年来,丁泽良记下200余万字的饲养日志,尤其是他独创的“声呐诱食法”,让人工饲养的江豚野性率提升至85%。2020年,经他野化训练的“贝贝”成功放归自然,成为国内首例人工繁育江豚野化个体。

江豚正在水中嬉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摄)

江豚,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因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常被视为万里长江生态的“晴雨表”。30多年前,由于各种原因,长江江豚这一物种一度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为了守护江豚,1992年,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荆州石首市成立,是国内首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区。1990年从长江捕获的5头江豚放入天鹅洲长江故道后,经过30年自然繁殖,2021年普查时发现江豚数量达到101头,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23年4月,江豚“放放”和“闺闺”被放归长江石首段水域,这是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被首次放归长江。目前,保护区已逐步形成全国迁地保护种群种质基因库、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源输出基地,为江豚的保护和繁衍提供有力保障。

天鹅洲江豚数量的稳步增长,与长江水域生态、鱼类资源持续好转密不可分。监测数据显示,2018至2024年间,天鹅洲长江故道的水域单位体积内鱼类总资源量从0.9g/m上升至11.8g/m,主要污染指标显著下降,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

在守牢生态底线的同时,石首市响应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天鹅洲生态旅游开发工作。2023年4月,湖北文旅石首公司与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共同打造长江江豚苑景区,苑内引入高清水下摄像头与智能监测系统,游客可通过观景平台和水下观察窗近距离观赏江豚。

自2023年试运营以来,江豚苑接待游客数量从1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3万人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江豚、了解江豚,参与到江豚保护工作中来。

麋鹿从64头增长到3800头

成为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

“之前多次来石首想一睹野生麋鹿的风采,未能如愿,这次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3月22日,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来自武汉的李女士带着家人来到石首天鹅洲麋鹿苑参观。

沿着生态栈道前行,李女士眼前豁然开朗。广袤无垠的湿地草木葱茏,一方方水塘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远处,成群结队的麋鹿在湿地悠然漫步,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抬头眺望,神态自若,皮毛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鹿角看起来高大粗壮。

石首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麋鹿之乡”,1993年与1994年,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分两批次从北京引入麋鹿共64头。历经三十多载岁月变迁,石首麋鹿种群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从最初的64头繁衍至3800余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其中,保护区内麋鹿以每年约15%的速度持续增长。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鹿群正在奔跑。(受访者供图)

随着麋鹿种群不断壮大,原有栖息地难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原本保护区土地只能承载约1000头麋鹿生活,现在麋鹿数量已经严重超载。”在麋鹿保护区工作多年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蔡家奇表示,开放保护区就是解决麋鹿生活拥挤的办法之一,不仅能“迫使”躺在原地不动的麋鹿群动起来,还可以大规模开展周边湿地、森林等的维护工作。同时,开放保护区能为当地带来生态旅游价值、拉动经济发展,为周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3月22日,石首天鹅洲麋鹿苑和长江江豚苑同日开园,其中麋鹿苑有40至50头麋鹿转移到实验区与游客见面,每天限流500人。

“现在,江豚和麋鹿保护区创新共建共管模式已经正式开始运行。”蔡家奇介绍,石首两大保护区与湖北文旅集团合作开发三大功能区:科普宣教区通过全息投影讲述麋鹿复兴故事;湿地体验区开展观鸟、自然笔记等活动;麋鹿观赏区设置隐蔽式观鹿台。通过打造“江豚研学+麋鹿科普+湿地观光”旅游环线,2024年,保护区接待游客3万人次,其中研学团队占比33%,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

数据显示,荆州长江段保持三类水质以上持续5年,345种鸟类在此栖息,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14种。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荆州用“生态优先”的画笔,在万里长江绘就出一幅“鱼翔浅底、鹿鸣呦呦、豚跃浪尖”的壮美画卷。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