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湖北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石首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大篇幅报道石首医养结合工作经验做法。
医养无缝衔接群众安心省心
记者车荣华 通讯员 范玲霞
“幸亏朱丫头来得快,不然我这条命就没了。”前不久的一个晚上,龙爷爷在家看电视时,突感四肢无力,一下瘫坐在地上,吓坏了老伴王婆婆。
龙爷爷和老伴家住石首市绣林街道桥南社区文渊巷,两位老人都已经80多岁,子女不在身边,属于居家医养对象。他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去医院不太方便。特别是遇到突发情况,身边没有人就非常危险,老人的子女也为此忧心不已。
2023年,绣林卫生院在全市率先开展居家医养服务试点。公卫科副科长朱玲上门调查需求时,龙爷爷和老伴第一时间报了名。从此,朱玲不仅成了他们的签约家庭医生,也是他们口中的“朱丫头”。
“平时不用出家门,一个电话朱丫头就会上门,看病买药都方便,贴心得很。”王婆婆说,家里安装了监控设备,儿女们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家里的情况,他和老伴都贴身佩戴着健康手环。发病当晚,龙爷爷按下了手环上的紧急呼叫按钮,朱玲带着救护车及时赶到家里。
因为治疗及时,龙爷爷中风后恢复得很好。他和老伴特意定做了一面写有“居家养老暖人心 白衣天使献爱心”的锦旗送给了朱玲和她所在的“医心向养”居家医养服务团队。
龙爷爷和王婆婆两位老人的故事只是石首市探索“居家医养”模式的一个缩影。绣林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陈涛说,他们建成了智慧医养信息平台,组建了5支由家庭医生、护理人员等组成的40人服务团队,管理的65岁以上老年人达8863名,其中核心管理人群526人。
医养衔接不紧密,是制约养老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石首市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居家医养”“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等新模式,有效解决健康养老供需矛盾。
这两天,来南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家里老人咨询入住事宜的市民络绎不绝。中心负责人田友华感叹:“推进医养结合这步棋走对了。”
南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的一家社区医院,周边大医院多,竞争激烈。为此,田友华一直想转型。但受限于没有医疗机构“养老职能增设”和“养老备案管理”,不能开展养老业务。
2024年,石首市抢抓政策黄金窗口期,迅速完成了全市19家医疗机构“养老职能增设”和“养老备案管理”工作,成为荆州市唯一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可以开展养老服务的县市。同时,石首市出台《关于规范石首市医养结合床位按需就地转换工作的通知》,促进“医疗模式”和“养老模式”无缝就地转换。
2024年10月8日,经过全面适老化改造后,南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服务正式启动。今年90岁的徐爷爷成为首批入住对象。刚入院时,徐爷爷因营养不良生活不能自理。经过护理员严清香一个多月时间的细心照顾,徐爷爷食欲变好了,人也精神了许多,现在还能自己下床活动。“爸爸在这里有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的专家团队定期来查房巡诊,医护人员都很细心,我们子女都很放心!”徐爷爷的女儿说。
与徐爷爷一样,84岁的李婆婆两年前因骨折无法手术,没有了自理能力。当时,石首市还没有医养床位,儿子只好将她送到了湖南省岳阳市某医养中心。前不久,得知城区有医养床位开放的消息后,李婆婆被儿子转回了南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在这里,就跟在家一样。”李婆婆说,“自己做梦都想回石首养老,现在也算圆梦了”。
据了解,石首市南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关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已实际开放医养床位110张。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还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了签约合作机制,签约覆盖率达100%。同时,石首市加速推动中心城区绣林街道、笔架山街道居家医养扩面,力争2025年实现居家医养中心城区全覆盖。目前,全市各医疗机构已规划设置240张医养结合床位,确保医养床位比值占总床位数的5%以上。
下一步,石首市将在中心卫生院或者资源闲置的卫生院逐步推广“医中有养”新模式,建立市、镇、村(社区)“三级”和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的“三边”医养服务体系,让“夕阳红”成为基层卫生院的“朝阳事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普惠的医养服务。